这一年常来常往,到了青州渡口船员熟练的卸货,一听说有大船靠岸了,来买便宜海货的小商贩蜂拥而至。
大王看着比去年推进的更快的局面,觉得他们大概可以提前回幽州过年。
这次大王跟来了,鱼获照旧在货仓倒手一遍进仓库卖白杨,大王就瞅着卸货的工夫,打算去青州城逛逛。
想想时间过得真快,他们打马冲进永安县砸了地头蛇大宅的事,好像就在前头不远。
平时大王仗着是边郡入城路引查的凶,谁知现在轮到他被查了。
大王站在青州城外傻眼了,路引?这他哪有啊!
他出郡是犯法的!
上次人家永安就没查啊,大王自来熟的跟排队的大爷套近乎,说他们是码头下来补给的,问人家怎么进城排队这么长,怎么忽然开始查路引了。
那大爷给他指指城南的方向,“隔壁的临攀不知道怎么得罪了老天爷,海上来阵风房子都掀没了,今年秋天颗粒无收,人全成了难民围城门口好几个月了。不检查严点他们就进去了!”
大王先是震惊,还有这种事?
接着想通了,料是台风登陆了,什么得罪了老天爷,这些人真是迷信……看来多看科普书有好处。
“朝廷呢?没来赈灾?”
“咱不知道。”那老大爷也就是个普通百姓,知道的也有限。
“一开始乌泱泱一大片,官府施了些日子粥,后来就不管了,估计也吃不起,这些人就在南城墙外搭棚子住,在码头接点零活什么混口稀的喝。现在人少啦,这一降温听说有冻死的,还有好些往南走了。人多时候城门都不敢开,我家有俩儿子在城内打零工都好些日子没回家了……”大爷排队也是无聊,打开了话匣子跟大王说了不少。
“台风…不是,现在不刮风了吧,他们怎么不回家啊?”
“咋回去啊,在这蹲着的都是房子吹稀碎的,临攀得罪了老天爷回去也是白搭。”
“那总有地吧?也不要了?”
“临攀哪有什么地,他们靠海吃饭的多。有地的现在回去也不能种啊,种完再打了水漂也说不准……”
“这样啊……”
大王进城没戏了,告别了大爷往难民聚居的南门外走了走。
还没到近处就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魏慎不让他走近了。
“难民里龙蛇混杂,说不定还有疫病,你往眼前凑什么!”
大王只好停在原地抻着脖子努力望,“表兄,你看还有成年男人!”
“所以呢?”
“你要听哪个版本的,官方的还是真心的?”
“官方的怎么说?”
“虽幽州也风雨飘摇的,但本王有义务为我父皇分忧……”
魏慎一听他开始扯长篇了马上打断他,“行了,都自己人,说真心的!”
大王:“都骗去幽州种地。”
魏慎:……
“你可真行,别说,这主意还真可行。你们幽州荒地不要太多,只要入籍幽州就划一块让他们自己开荒去呗!”
“是吧是吧!幽州不过十二万户,能骗…能多一户是一户。”
地广人稀是幽州最大的问题,一户征一人不过十万人,经过了边境多年战乱折腾,还有好多户就是老弱妇孺。真有战事,成年男丁都征不上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总不能人家就一儿子再给人征走参军吧?
实际上幽州要凑五万人估计都费劲。
而幽州绵长的边境线,上谷关那五万根本不够看,大王一直很有危机感。
“赤水村那个匪村北面有一大片荒地荒无人烟,传信回去让朱提在那里搞一个难民村,以后哪里来的难民我幽州都要。”
“匪村?全村都是匪?”
“那是,本王经过那里都差点被抢了,幸好带的人够多。”
魏慎:……你们幽州真是‘人杰地灵’。
。
既然达成一致,大王就想亲自去‘忽悠’一下。这回还是魏慎给他拦住了,“你一个小孩儿哪有说服力,再说你穿的太好了,去难民营太引人注目了。”
“那谁去?”大王把目光移到身后的枭骑,发现他们也穿的挺好,衣裳平整人高马大的。
最后回船上找了几个能说会道的船员,魏慎说这些百姓可能跟难民更容易沟通。
大王让人把卖不上价的小鱼给他们搬了一些,总要让人家看到点甜头吧,魏慎笑称这属于黄鼠狼给鸡送礼。
大王愤愤:“哼,本王还得给他们找活养到开春,哪有这么好的黄鼠狼!”
。
去游说的船员以水手长杨旭为首,他们拖着几车小鱼来到难民营引起了轰动,难民们简直不敢相信还有这种好事。
沦为难民这几个月,再阳光开朗的性格也死气沉沉了。
他们不觉得天下有白吃的鱼,但这不耽误他们对鱼虎视眈眈。
这些人不少都是渔民,虽以前吃鱼快吃吐了,但现在身无长物一天一顿饭都费劲的他们,一条鱼也成了奢望。
杨旭喊着大家排队领鱼,一户一条。
一水儿海上讨生活的高大渔夫,难民们还算听话配合,毕竟有冲突的话,吃不饱的他们应该打不赢。
“我们是幽州来的渔船,我们船主心善,听说这里有灾民吃不上饭,就吩咐我们捡点鱼过来分给大家,能帮一点是一点。”
难民们争先恐后的涌过来排队,杨旭一边卸鱼一边和他们攀谈。
“……这马上年底了,官府有说法不?……唉!不给我们底层百姓活路啊!……理解理解!我们幽州以前日子那真是和老哥们现在处境差不多,我们家一天一顿饭都费劲儿,边境太难了太穷了!不过现在好了,我们幽州现在日子好了不少。……我跟你们说啊,我们幽州籍的百姓,年底拿着户籍册就能在我们大王那里领到一条鱼呢!天下再没有这种好事了,自从幽王来了我们幽州,我们可算有人管了。……是啊,皇帝老爷亲儿子。……是啊,殿下人很好,我们总算有了庇护。……我们幽州开荒种地,连种五年就发地契的,你们听过这种好事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