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桂神医将所有的针放回针包,目光温柔地看着徒弟们:“针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针灸的本质,是通过针刺和热力来调和人体的气血阴阳。你们要记住,每一根针都有它的使命,每一种针法都有它的特点。用针时,要心如止水,手如轻风,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针灸的神奇功效。”
徒弟们围坐在小桂神医身边,听得入神,眼神中满是敬意和期待。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银针,不仅仅是治病的工具,更是传承千年智慧的载体。而小桂神医的教诲,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未来的医路。
小桂拿起一根不长不短的针,针身光滑,针尖锋利却又不失圆润。她轻轻摩挲着针身,仿佛在与它对话,然后抬起头,目光温柔而坚定地看着徒弟们:“现在,大家拿出针,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扎针试试。记住,针感是扎对了穴位时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并不是痛苦,而是气血被引导、经络被疏通的信号。大家先扎自己的合谷穴,它在手背上,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肌肉最高处,是常用的穴位之一,能缓解头痛、发热、牙痛、喉咙肿痛等症状。”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扎针时,要心平气和,呼吸均匀。针要垂直刺入,力度适中,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扎进去后,慢慢捻转,感受针下的变化。”
徒弟们听了小桂的叮嘱,纷纷取出自己的针具,开始在自己手上寻找合谷穴。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轻微的呼吸声和银针与皮肤接触的细微声响。
几个孩子反应各异。有的毫不犹豫地扎了下去,针尖一触皮肤,便迅速刺入,脸上露出一丝轻松的表情,仿佛找到了正确的穴位;有的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然后缓缓地扎下去,眉头微微皱起,似乎在努力感受针下的感觉;还有的则是手微微发抖,针尖在皮肤上试探了几次,才终于扎了下去,随即传来一声轻轻的“嘶——”,像是被针刺的本能反应。
接着,各种声音在医馆里此起彼伏。“嘶——”“哈——”“啊——”有的声音是惊讶,有的是疼痛,还有的是舒缓后的叹息。小桂站在一旁,眼神温柔地看着每一个徒弟,她知道,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步。
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宁静:“师父,我扎到了!有酸麻的感觉!”一个小徒弟兴奋地举起手,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小桂微微一笑,点了点头,鼓励道:“很好,这就是针感。记住这种感觉,以后扎针时,要尽量找到这种酸麻胀痛的信号。”
另一个徒弟却皱着眉头,一脸困惑:“师父,我怎么没感觉呢?”小桂走过去,轻轻握住他的手,帮他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柔声说道:“不要着急,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穴位的敏感度也不一样。慢慢来,用心去感受。”
在小桂的指导下,徒弟们逐渐找到了针感。他们互相交流着经验,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虽然针刺带来的酸麻胀痛并不舒适,但他们知道,这正是他们走向医术之路的第一步。
小桂站在一旁,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些孩子将来会成为这片土地上新的守护者,用他们手中的银针,为更多的人驱散病痛,带来希望。
紧接着,小桂开始细致入微地教导他的徒弟们如何准确无误地定位并施针于自己身上的各个重要穴位。首先是内关穴,这个位于手腕内侧约三横指距离处的穴位,对调节心脏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接着是曲池穴,它处于手肘弯曲时外侧横纹尽头凹陷的地方,可以缓解上肢疼痛和发热症状;随后便是足三里,这一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寸左右的穴位,素有“长寿穴”之称,对于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功效显着;还有三阴交,此穴位在内踝尖直上三寸之处,乃是妇科要穴,对女性健康大有裨益;再者是阴陵泉,其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具有健脾利湿之效;接下来是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中,能够疏肝理气、平息肝火;而后是后溪穴,它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可通督脉、调颈椎;最后则是少商穴,位于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处,善清肺热、利咽喉。
在小桂耐心且专业的指导下,徒弟们起初虽然有些紧张和生疏,但随着不断地实践练习,他们渐渐地掌握了扎针的技巧和要领,手法也变得越来越娴熟起来。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后来的自信从容,徒弟们不仅学会了给自己精准地扎这些穴位,更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中医针灸的神奇与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