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时间之内,各地书店门口的抢购潮此起彼伏。
《最武侠》一经发行便受到了市场如此巨大的欢迎,这对于刚刚创刊的《最武侠》来说,无疑是个绝好的消息。
得到了反馈的姜玉楼,心情无比振奋,他知道自己的决策又一次成功了。
《最武侠》编辑室的几个年轻编辑最近也心情大好,他们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如今武侠小说类杂志在图书市场一炮而红,大家的心气也提了上来对于《最武侠》的前景更加看好。
只是,渐渐来自读者的吐槽也传播开来。
原来,《最武侠》的《射雕英雄传》是从头开始连载的,问题是这部小说的前半部分已经在《武林》上连载过,《最武侠》的做法虽然没有错,却让看过前半部分的读者感到郁闷。
不过,抱有这种想法的读者只是少数。大多数读者要么忘了之前的情节,要么想重温一遍,从头开始看,对《最武侠》的做法并不反感。
武侠小说突然成为一种热潮,无数读者对此类小说如饥似渴。只可惜金庸等作家的小说版权都在《最文学》手里,市面上能买到的都是盗版小说。
这类小说不能堂而皇之地发行,影响力较为有限。
金庸武侠小说的魔力是惊人的,在那个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还很贫乏的年代,无法数得清到底有多少人因为看《最武侠》知道并迷上了金庸,并从对武侠小说的迷恋,进入到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又有多少人对一本杂志望眼欲穿,心心念念。
全国各地都掀起了武侠热,就连《最武侠》的编辑也不能免俗。
《最武侠》创刊后不久,去年毕业后来到《最文学》编辑部的赵慧有幸成为了《最武侠》编辑室中的一员。
于是,她享受到一个“福利”,拿着尚未出版的《射雕英雄传》稿件复印件回家,一家四口共享。父母比她先看完,哥哥和她挑灯夜战,她自己用了不到10天将整部小说翻遍。
远在繁昌县的赵振是公务员,他平时不怎么喜欢看小说,《最武侠》发行一周后,他无意间在朋友家发现了《射雕》连载,一看之下,他彻底迷上了这部小说。
“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的故事”。
此前,他所接触到的仍是《七侠五义》等传统武侠小说——“如果说前者是R级特效片《指环王》,那后者还停留在动画片《机器猫》这个水平。”
只是一期杂志只连载几章,实在看不过瘾。
不过,还是那句话,他即使想看全本也不容易。
在这个年代,只要有条件,对武侠的喜爱几乎是不分年龄的。在陕西读高中的汪谋偶然间在同学家看到了《射雕》的连载,不过,因为金庸小说,《最武侠》在周边人手里的辗转时间几乎不超过一天。
这也造成了他还没看过瘾,杂志就传到了其他同学手里。
嗨,这个年代武侠小说,尤其是金庸武侠小说就是这么火。
四月份,《最武侠》期期大卖,已经成了时下最火的期刊杂志之一,并且为《最文学》杂志社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名气。
就在《最武侠》和其连载的武侠小说热度飞涨的时候,83版《射雕英雄传》终于在全国五十多个电视台同时放映。
金鱼胡同,早就得到消息的姜玉楼和家人早早就守到了电视机前。
“依稀往梦似曾见
心内波澜现
抛开世事断愁怨
相伴到天边
……”
由罗文和甄妮合唱,那首曾经非常熟悉的歌曲《铁血丹心》响彻耳边。
多少年了,再次看到这部经典的金庸武侠电视剧,姜玉楼心里还是有着不小的感慨。
作为改开以来内地引进的首部古装武侠剧(第一部武侠剧为《大侠霍元甲》),83版《射雕英雄传》真正开启了一个时代。
有趣的是,这部剧在香港的口碑却没有那么好,金庸先生甚至对它颇为反感,因为其对原著做了诸多改编,却不合原作者的心意。
那时的人们不会想到,以后若干年,关于金庸剧的改编和翻拍会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和现象,直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观念。
不过他没有感慨太久,便握着妻子的手,和家人们沉浸在了电视剧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