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陛下,江浙都督慕容枫安插在倭人据点的哨兵,提前发现了前来打探消息的东瀛船队,已经将他们全部拿下了。”沈睿高兴地说道。
“当真,果然这东瀛人胃口还不是一般的大,居然对我大明沿海一带,虎视眈眈,垂涎不已。
是时候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了,这样梁爱卿,你让你手下的云将领,将那东瀛头人的贴身标志之物带来这里。
人道
将他们射于崔健府中,横梁之上,朕要让那东瀛夜夜受惊无朱祁玉气愤眠。,阁老觉觉得时E可否?
“陛下,东瀛使者暗营已灭,崔健现在无合适的人可用,吓一下他倒是可以。
只是不宜打草惊蛇,与其用东瀛头人的标志之物,不若拿他的身份暴露一事更可靠。
这样江浙这边可以继续捉拿前来查探的东瀛人,这边也让崔健查不清江浙一带的东瀛倭人情况到底如何。陛下以为如何?”沈睿劝解道。
“阁老说得有理,朕太过于心急,差点误了大事,就按阁老所说,穆英朕记得你以前安排过人到过高句丽王都,那么这件事你就按阁老说得去办。”朱祁玉吩咐道。
“是,陛下,陛下放心,臣一定办到。”穆英拱手回道。
阁老沈睿和梁统领对视一眼,也都觉得这件事可行。事情就这么安排下来。
穆英回去之后,立即起笔回信给穆封,交代了关隘那里一定要加强守兵,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发生。
同时穆英也在考虑如何震慑高句丽国丈崔健,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高句丽崔健那个老狐狸,心思奸诈,有点风吹草动,肯定是能觉察到,所以人不宜多,精兵最好。
崔健在高句丽朝中经营多年,那么高句丽王都之中,肯定多有崔健手下的眼线,所以要格外谨慎。
一旦信被射于长梁之上,崔健很定会严查王都城中的来人,所以怎么安全逃出高句丽王都又是一个需要仔细筹划的问题。
穆英思来想去,觉得震慑崔健一事,还是需要再仔细筹划一番,不能轻举妄动
崔健最近这些日子,好不容易说服帖木儿出兵赵家义军,又把最刺头的属下高国力忽悠过去监视帖木儿,总算舒了口气。
帖木儿不愧是女真蛮族的首领,草原上孤勇的狼族,一个月内接连拿下赵家义军手下的两座城池,为高句丽挣足了脸面。
赵家义军接连败退,直接紧闭城门不敢出战,更是长了高句丽王军的士气。
更有甚者,直接有赵家义军的义军首领偷偷私下打听帖木儿此次的最终目的。
高句丽君上因为帖木儿的战绩,心情大好,这些日子对他这个国丈,那是和颜悦色,态度好的不能再好。
只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崔健稳定了高句丽这边的形势,但是自从东瀛使者的暗营被灭以后,自己做事就多有掣肘。
虽然崔健对外,向高句丽君上说东瀛使者是他亲自请来的,其实整个东瀛使者的暗营已经在高句丽王都安营活动了很多年。
以往崔健有不方便他自己亲自出面的事情,都是东瀛使者暗营的人,私下帮他摆平的。
不然就凭崔健一人之力,怎么可能隐瞒身份,在动乱的高句丽站稳脚跟,走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丈位置。
关键想起东瀛使者,崔健就特别的烦躁。
因为东瀛倭人的船队,在大明江浙一带的部署和防卫图,都在暗营被灭的那个晚上付之一炬,被大火烧了个精光。
江浙那边的人每次来信都说情况良好,其他的事情一概不讲,这实在太不符合常理了。
往年东瀛使者中的井上,每次对他汇报时,都是十分详细,有理有据的,从来没让人怀疑过。
这些日子,他收到关于江浙一带的东瀛信函,都是报喜不报忧。
难道是东瀛天皇那里对他保护东瀛使者暗营一事不满,所以将事情隐瞒下来不让他知道吗?
崔健对这件事很是在意,他自己这么多年的筹谋,就是要为天皇效力,若是没了天皇的信任,那怎么能行呢?
况且家人并没有跟在自己身边,若是天皇对自己不满,那么家人的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崔健想到这些就脑仁疼,殊不知江浙一带的东瀛人,已经被慕容枫联合梁必成肃清了。
东瀛想染指大明江浙一带是不可能的了,而崔健还以为这是天皇对他的不信任。
崔健属下跟着他已经多年,看到崔健愁眉不展的样子,于是问道:
“主公,为何事发愁?属下是否能帮您?”
“这里没有外人,告诉你也无妨。近日偷偷驻扎在大明江浙一带的属下来信,总是寥寥片语,与之前汇报大不相同。
我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可是又说不出到底是什么不对劲?”崔健揉了揉眉心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