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大清国的事情,终究还是要靠咱们自己来解决,总这样无休止地争吵下去,也不是个办法。
本王愿服从皇上的乾坤独断,一切听凭皇上定夺。”
豪格满脸诧异,难以置信的看着济尔哈朗,见他不再理会自己,便轻哼了一声,又将目光转向了龙椅上的小福临,说道:
“皇上,既然两位辅政叔王都表示服从您的乾坤独断,那就请您下旨吧!
希望您不要忘记父皇的血海深仇,不要忘记为大清国战死的十多万勇士,更不要忘记太祖皇帝颁布的十大恨事。”
福临六岁登上皇位,虽然经历了这一时代的风云变化,如今也不过才九岁。
可他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聪慧敏锐,思维之敏捷、见识之不凡,时常令周围人惊叹不已。
皇太极在世时,就对他寄予厚望,曾感慨道:“奇祥也,生子必建大业。”
在皇太极眼中,福临身上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特质,心中总是莫名其妙的感觉到,这孩子未来将成就非凡的帝业。
范文程虽是华夏历史上出了名的汉奸,但却饱读诗书,深谙治国之道,他对福临也有着极高的评价:
“君明臣良,必交勉释回,始克荷天休,济国事。”
他认为福临这孩子具备成为明君的潜质,若能与贤臣良将相互勉励,日后必能承担天命,成就一番宏图伟业。
朝鲜的显宗王,通过使者了解到福临的聪慧伶俐,也曾给出过一个短评:
“自幼聪慧,好汉语,慕华制。”
《清实录》中更是对顺治的功绩与品德,不吝赞美之词:
“章皇帝达孝承先,洪仁抚世。以天纵之姿,奋有为之业,扫除寇乱,奠安生民。
六师所加,有征无战。莫不望风慑息,竞迓壶浆。即殊方异域、声教未通之地,亦皆受吏请封,凛遵正朔。
不数年间,天成地平,区宇宁谧。功高在昔,美冠将来……
一事一言、皆二帝三王心法所寄。”
虽说史书上,难免存在当权者对当权者的吹捧庇护,但从这些记载中不难看出,顺治即便年幼,却绝非懵懂无知、任人摆布的孩童。
他有着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幼年就知道隐忍不发的道理,所以才会在亲政以后,颁布实施一系列霹雳手段,将动荡了几十年的华夏恢复安定。
豪格仗着自己的权势与资历,竟然用言语来绑架福临,试图让小皇帝按照他的意愿行事。
可福临面对豪格的施压,依旧保持着超乎常人的冷静,神色从容,不卑不亢的说道:
“和硕肃亲王说的有道理,朕自然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马超给大清国带来的灾难。
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唯有顺应自然天道,才能使我满人长盛不衰。”
豪格闻言,心中不禁一惊,赶忙追问道:
“不知皇上何意?难道是想向马超祈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