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一天,刘铮及其精干的团队已经紧锣密鼓地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万事俱备,只待最佳时机的到来。他们之所以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且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采取行动,正是为了给倭国一个刻骨铭心、永生难忘的教训,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侵略者必遭惩罚、历史债务总是要偿还的残酷道理。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倭国鬼子为了加强其首都机场的防御能力,不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机场周边五公里的范围内,他们部署了整整三个联队的兵力,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密不透风的严密防线。此外,机场内部还驻扎有一个联队的步兵保卫力量和一个联队的高射炮兵,这样的防御配置可谓是坚如磐石、固若金汤,用“固若金汤”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为了防止类似上次的事件再次发生,机场方面也采取了更加谨慎、细致入微的措施,确保机场内没有储存任何炸弹等危险物品,杜绝一切安全隐患。在飞机的配置上,也主要以战斗机和运输机为主,其中仅战斗机就有一个完整的飞行师团驻扎在此,拥有四百架性能先进、战斗力强悍的战斗机,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守护首都上空的安全,确保领空不受任何形式的侵犯。
倭国陆军航空兵的编制体系相当严密而庞大,呈现出一种层级分明、组织严密的架构。一个航空军下辖三个飞行师团,每个飞行师团又下辖三个飞行团,再往下每个飞行团下辖三个飞行战队,每个飞行战队则下辖三个飞行中队,而每个飞行中队都装备有十二架战机。按照这样的编制计算,一个飞行战队加上补充飞机,总共拥有四十架飞机的战斗力,这样的兵力配置无疑使得倭国的空中力量显得异常强大。
至于运输机方面,则有一个专门的飞行团负责,该飞行团拥有一百二十架运输机,这些飞机都是近一年内才从工厂下线的最新型号,性能先进、状态良好,为倭国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确保了其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显而易见,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倭国在军事资源上的投入可谓是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若要深入探究他们巨额资金的来源,经过仔细分析,唯一的合理解释只能是:这些资金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掠夺手段获取的。苏英作为此次行动的主要负责人,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对这个大型机场进行缴获的重任。她的首要任务便是迅速且有效地控制机场,紧接着便是彻底消灭负责保卫机场的周边三个联队的敌军,确保整个行动的顺利进行。
为了确保任务的圆满完成,苏英此次精心挑选并带领了包括刘英中队在内的五千六百名特战队员一同前来。之所以需要如此庞大的兵力,是因为机场内部就已经驻扎了约一万余名敌军,再加上周边三个联队的兵力,敌军总数高达两万,形势极为严峻。更为重要的是,这片区域地理位置极为敏感,战略意义重大,未来势必会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控制在手中。
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苏英并未简单地沿用以往的作战思路,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更为灵活且高效的兵力分散策略。她将兵力进行合理且细致的分配,每个中队都明确分工,负责应对一个联队的敌人。同时,她特别指派刘英率领的国际中队前往倭国首都,目的是制造混乱,干扰敌军的后方,削弱其战斗力。当然,以刘英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他自然不会放过趁机没收银行资产的机会,这也为后续的行动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苏英则亲自带领其余七个中队,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消灭机场内的两个敌军联队,以及敌军的飞行员、地勤人员和管理人员,确保机场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此外,她还时刻保持警惕,准备着为各个中队提供必要的支援和帮助,确保整个作战计划的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不出任何纰漏。
行动开始后,苏英身先士卒,率先带领队员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队员们个个训练有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且顺利地消灭了门岗处的十三名哨兵,为后续的行动扫清了障碍。紧接着,两个战斗小组悄无声息地摸进两侧的值班室,利用高超的战术和默契的配合,将正在执勤休息的敌军一一消灭,整个过程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随后,一个中队的特战队员负责对敌军联队部和一个大队的保卫人员进行清剿,确保敌军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与此同时,另外两个中队则分别负责消灭两个保卫大队的敌军、两个探照灯岗楼以及两个高炮大队的执勤敌军,分工明确,协同作战。整个行动环环相扣,井然有序,充分展现了苏英卓越的指挥才能和特战队员们高超的战斗素养,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一个中队肩负着极其繁重的双重任务,既要全面负责两处重要岗楼和两处防空高射炮阵地的值班人员管理,确保每一个岗位都有人值守,每一处阵地都运转正常,同时还要兼顾一个高射炮大队的全体人员,确保他们的训练、装备和维护工作都能顺利进行。与此同时,这个中队还承担着一项极其艰巨的使命,那就是消灭位于油库和弹药库内执勤的鬼子,这些鬼子不仅装备精良,而且防守严密,任务难度可想而知。另一个小队则被委派去执行一项同样危险的任务,那就是消灭位于机场外不远处的一个雷达站内的鬼子,这个雷达站对于鬼子的空中防御至关重要,必须彻底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