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他们甚至可能在全面战争的滚滚洪流中,被彻底吞噬,灰飞烟灭。
当然,后两种极端情况虽说极为罕见,但如同潜藏在黑暗中的阴影,时不时也会悄然浮现,尤其是当这个贵族家族树敌众多,或者不幸激怒了某些强大的势力时。
因此,对于大多数贵族而言,居住在他们土地上的富商,成为了更为理想的资金来源。
这些富商,有时甚至比一些贵族还要富有,仿佛在财富的海洋中,他们是更为庞大的船只。而且,从他们那里获取贷款,利息往往相当低廉,很多时候甚至无需支付利息。
在这种借贷关系中,贵族们似乎拥有着一种无形的特权,他们常常可以直接从商人手中拿走巨额金钱,而后拒绝偿还。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贵族的声誉固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但考虑到这种行为是针对平民,其留下的污点相对来说会轻得多。
在一些贵族的观念里,他们甚至认为自已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是在“让这些平民安分守已”。在他们眼中,平民就如同棋盘上的棋子,理应听从贵族的摆布。
而那些处于“贫富差距巨大”劣势的平民百姓,面对这种不公,也只能默默忍受,将这一切视为在这片土地上做生意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种心态的形成,深受那个时代思想观念的影响。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并非金钱推动着世界运转,而是上帝主宰着一切。上帝选定了贵族来代表他统治大地,所以平民只能逆来顺受。
那些商人即便心中不满,能做的最大反抗,也不过是日后不再借钱给这些贵族。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他们所居住的土地,无一不属于贵族。
倘若房东提出要求,且背后还有军队作为支撑,又有谁敢轻易拒绝呢?
领主们自然深知这一点,于是有时便会变得格外专横跋扈,企图凭借自已的特权地位,反复剥削下属。
面对这种情况,那些商家往往陷入两难的困境。他们要么咬紧牙关,默默承受,直至最终关门歇业,如同在黑暗中熄灭的烛光;要么索性离开此地,前往别处重新开店。
但这谈何容易,毕竟整个生产基地在此,所有的供应商在此,所有忠实的客户也在此。要放弃这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其中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而且,新地区的企业也不会轻易欢迎这种新的竞争,如同紧闭大门,拒绝外来者的闯入。
除此之外,这其中还涉及到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那个时代的人们,在地理上的流动性远不及现代人这般便捷自由。他们对自已成长的土地,怀有深深的眷恋,更愿意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延续家族的血脉。
因此,许多人即便遭受着贵族的暴政,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忍受。
而另一些人则试图寻求中间立场,例如加入公会。
贵族的专横暴虐,确实是商人们倾向于加入行会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人多力量大。
贵族或许敢于毫不犹豫地激怒一个商人,甚至一小群商人,但若是要公然挑衅整个行会,甚至一群行会,那可就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回事了。
一旦如此,他们整个制造业经济,都可能陷入停滞,如同机器停止运转,整个社会的经济链条也将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
倘若领主特别贪婪且无能,又或者被逼至绝境,因战争、叛乱或某种自然灾害而负债累累,陷入极度困境时,他们往往会不顾一切后果,强行夺取资产,如同溺水之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总体而言,这种“重复敲诈”的情况相对少见。
大多数领主还是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愿意让这些商人保持相对愉悦的状态,因为这些商人从遥远的土地上,带来了各种本地无法生产却又不可或缺的物品。
这些物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养活民众所需的谷物和蔬菜等必需品,如同生命之泉,滋养着大地;也包括布料、木材、石材等奢侈品,为生活增添色彩;甚至还有异国的水果和香料,带来别样的风味;以及盐和铁等关键物品,如同基石,支撑着社会的运转。
所有这些物品的交易,都为房东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事实上,销售税所带来的收益,通常仅略低于他们从田间劳作所获得的收入,这也是农业社会典型的经济数据特征。
因此,大多数贵族都试图让商人即便无法满心欢喜,至少也不会心怀愤怒,以免影响到自身的利益。
随着新一轮谈判逐渐接近尾声,亚历山大看到琳达小姐的脸上,如同洒满阳光的湖面,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她身姿轻盈,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慢慢地骑坐在亚历山大身上,脸上绽放着灿烂的笑容,宛如春日盛开的花朵。
“大人,您所馈赠的礼物如此丰厚……利息又这般低廉,简直就如同赠送嫁妆一般!嘿嘿,您当真不打算娶我吗?”这位一丝不挂的少女,眼神娇媚,斜睨着亚历山大,轻声细语地说道,“我可一点都不介意哦!”
“……”亚历山大对这样的调侃有些懒得回应,他的目光早已被眼前这极具诱惑的美景所深深吸引,思绪仿佛被施了魔法一般,完全无暇顾及其他。此刻的他,仿佛置身于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被琳达小姐的魅力所深深俘获。
“嗯嗯!”亚历山大只感觉自已的双手,如同被一股无形的磁力牵引,不由自主地紧紧搂住她那纤细如柳的腰肢。他的心中清楚,此刻即便琳达小姐想要离开,他也绝不可能松手。在这充满激情与欲望的时刻,他已然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而后,亚历山大似乎瞬间明白了自已接下来要做什么。他最后一次大声地讽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