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学堂的长廊上,一群女学生围坐在柳如玉身边,眼睛亮晶晶的,充满期待。
“柳妹妹,快讲讲巡抚府最近又发生什么趣事了?”梳着双髻的阿桃,晃着柳如玉的胳膊撒娇道。
柳如玉眉眼弯弯,轻摇折扇,笑语盈盈:“前几日,表兄在后院练箭,本想在众人面前一展身手,结果箭没射中靶心,反倒把树上的鸟窝给射了下来。鸟窝‘啪’的一声掉在地上,一群雏鸟叽叽喳喳地叫,表兄手忙脚乱,还差点摔了个跟头!”
“哈哈哈!”众人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甚至笑出了眼泪。性子直爽的阿竹拍着大腿,乐不可支:“没想到威风凛凛的巡抚公子,私下里竟是这副模样!”
这时,一向文静的诗韵微微皱眉,担忧地问道:“柳妹妹,那鸟窝掉下来,雏鸟们没事吧?”
柳如玉赞许地看了诗韵一眼,耐心解释:“表兄赶忙让人找了新树枝,重新搭了个鸟窝,又把雏鸟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他还说,以后练箭可得挑个没人的地儿,省得再出洋相!”
阿桃眨着大眼睛,好奇追问:“柳妹妹,那后来呢?表兄有没有射中靶心?”
柳如玉故作神秘,压低声音:“后来啊,表兄闭门苦练了好几天,终于射中了靶心。可他高兴得太早,一蹦三尺高,又不小心撞翻了旁边的花盆,泥土撒了一地,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
众人再度哄堂大笑,学堂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突然,阿竹像是想起什么,神色一正,拿出手中诗集:“柳妹妹,光顾着听趣事了,差点忘了正事。这首诗里的典故,我琢磨了好久,还是不太明白,你快给我讲讲。”
柳如玉接过诗集,认真讲解起来:“这句诗用的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典故,庄子梦中幻化为蝴蝶,醒来后却分不清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众人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提出问题,柳如玉都一一耐心解答。
就在这时,夫子迈着步子走来,看到这一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你们能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乃学堂之幸。柳如玉,你不仅才思敏捷,还乐于助人,值得大家学习。”
柳如玉起身,恭敬行礼:“夫子过奖了,能帮到大家,我也很开心。”在阳光的照耀下,女子学堂里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而柳如玉带来的欢声笑语,如同春日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夫子离去后,阿桃手托下巴,歪着脑袋问道:“柳妹妹,这庄子做个梦,怎么就能引出这么深刻的思考呀?”
柳如玉微笑着,轻轻拨动额前发丝,耐心解释:“阿桃,庄子借这梦,探讨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就如咱们在生活里,有时也会陷入迷茫,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表象。”
阿竹双手抱胸,若有所思,提出疑问:“可这和咱们学诗词有什么关联呢?”
柳如玉拿起诗集,翻到另一页,缓缓说道:“许多诗词也运用了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营造独特意境。就像这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表面描绘的是春夜之景,实则寄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
诗韵听得入神,目光中满是钦佩:“柳妹妹,你讲解得深入浅出,让这些晦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以后我们学诗词,可得多仰仗你了。”
柳如玉拉着诗韵的手,真诚地回应:“咱们是同窗好友,相互学习本就是应该的。我提议,咱们成立一个诗社,定期相聚,一起探讨诗词、分享心得。”
众人纷纷拍手叫好,阿桃兴奋得脸颊通红:“这个主意太棒啦!柳妹妹,你一定要当诗社社长。”
在柳如玉的带领下,诗社迅速成立。每周,女学生们都会齐聚花园,或在繁花簇拥中吟诗作对,或于亭台楼阁下探讨典故。
翌日,阳光柔和,洒在花园的石桌上。柳如玉将一首新学的边塞诗分享给大家:“这首诗开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短短数字,便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与坚定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阿竹听得热血沸腾,起身说道:“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画面。柳社长,我也想试着以边塞为主题,作一首诗。”
柳如玉鼓励道:“阿竹,大胆尝试。创作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咱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