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丽家堂屋内生着炉子,暖意扑面而来。大家围坐在炉子旁,阿丽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茶水。贾晓臻喝了口茶,感受着温暖从喉咙蔓延至全身。这时,阿丽三爷爷头戴一顶雷锋帽,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坐在堂屋内,他慢悠悠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感觉瞬时全身暖和起来,将黑色的棉袄解开了几粒扣子。爷爷目光落在贾晓臻身上,说道:“晓臻小伙子帅气,大学毕业生,有文化。”
贾晓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道:“三爷爷,您过奖了。”
阿丽三爷爷笑了笑,说道:“如今这时代变了,孩子们的婚姻观念也变了。就说这婚前交往吧,和过去大不一样了。”
贾晓臻一听,来了兴趣,问道:“三爷爷,岳西南这边过去婚前交往是啥样的?”
阿丽三爷爷喝了口茶,清了清嗓子,说道:“过去啊,咱这儿的婚姻大多是包办的,婚前男女极少交往,基本处于隔离状态。那时候,婚姻的事儿都是父母、媒人说了算,从提亲到换帖,几乎都和当事人没啥关系。好多人到入洞房时才第一次见到对方,就像‘隔布袋买猫’一样。”
贾晓臻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说道:“还有这样的事?那要是婚后发现对方有问题咋办?”
阿丽三爷爷叹了口气,说道:“在过去,离婚是被传统所不容的。有些父母就利用这一点,和媒人串通,给有生理缺陷的子女组织有利的婚姻。我们村就有个例子,有个小名叫龙三的,有智力障碍,相亲时他堂弟代替他,婚后女方才发现丈夫有问题,自杀了三次都未遂,最后只能接受现实。”
贾晓臻皱了皱眉头,心中有些感慨,说道:“这对女方也太不公平了。”
这时,土根插了句话:“现在应该不会有这种事了吧?”
阿丽三爷爷摇了摇头,说道:“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情况就发生变化了。新中国成立后,婚姻缔结过程增加了‘见面’和‘登记’,让男女有了见面的机会。从70年代开始,婚前交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到90年代中期,婚前不交往的情况几乎没有了。”
王世坨好奇地问道:“三爷爷,为啥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阿丽三爷爷笑了笑,说道:“原因有好几个。首先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影响。咱这儿离花城市市近,随着经济发展,村里和花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城里男女的交往方式影响了咱们这儿的年轻人,村落对婚前交往的舆论也变得宽松了。就说邻村的小林,在花城市市当厨师,受城市生活影响,不仅解除了和老家姑娘的婚约,还和新对象在城里‘轧马路’‘逛公园’,甚至让姑娘住在宿舍,最后还把工作搞丢了。”
贾晓臻笑了笑,说道:“看来城市生活对人的影响还挺大的。”
阿丽三爷爷点了点头,接着说:“其次,电影、电视和广播的普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村里不少家庭都有了电视机和收音机,电影、电视剧里那些谈情说爱的场面,让年轻人对爱情、婚姻有了新的认识,也为他们提供了模仿的榜样。有些长辈看到电视里男女抱在一起的场面,都觉得尴尬。”
阿丽在一旁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现在大家都习惯了。”
阿丽三爷爷又说道:“还有,女性活动范围的扩大和交往能力的提高。过去的女性不大出门,现在妇女和男子一样,赶集、赶会、进城,接触的人多了,和异性交往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羞怯。西村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还说现在的小闺女儿‘疯得很’,其实这也说明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了。”
贾晓臻听了,不禁点头赞同。这时,阿丽父亲开口说道:“虽说现在婚前交往多了,但咱这儿的婚姻还不是完全的自由婚,而是一种中间形态。从婚前交往的形式和程度上看,算是一种‘半交往婚’。”
贾晓臻疑惑地问道:“半交往婚?这是什么意思?”
阿丽三爷爷解释道:“现在的婚姻,既有父母、族人的介入,当事人的意见也受到重视。婚前交往需要借助一些公众认可的形式。”
贾晓臻饶有兴趣地听着,说道:“这么麻烦,不过这还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