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1章 承宗敬上(1/2)

五月二十八日。

辽阳城外,风尘仆仆的元帅军薄城而来。

刘承宗的进军速度看上去并不快,其实这是故意装出来的样子。

第一旅睡醒就跑了十里地,直到迫近辽阳二十里,确信城头能看见他们的军阵轮廓,这才慢悠悠地像辽阳老城逼近。

因为高应登发现辽阳是座巨城,规模上不比西安府城小,看上去就像趴在太子河沿岸的巨大怪物。

不过辽阳城的规模越大,刘承宗与高应登等将领心里就越稳。

根据早前审问所得的情报,城内仅有守军三千,这意味着只要攻城开始,这座城的城墙它就守不住。

一个垛口只能站一个人,就是天兵天将也守不住。

但大城有大城的妙处,就是城防工事更加完备,在攻城之前的准备工作会更加复杂。

刘承宗意在几日之内一鼓破城,因此并不急于让高应登冲上去做试探性攻击。

军队虽然走得慢,但在行进间能做的事情也更多。

刘狮子起手打出一张突突牌,放出了礼衙尚书张献忠。

“攻城要有人填城壕、修工事。”

他对张献忠道:“劳烦兄长跑一趟,带一旅副将李鸿嗣那个标营,去方圆五十里转转,多取情报少杀人,我另有用处。”

“大帅是要把他们带回去?”

“嗯。”

刘承宗点头没有多说,这也是钱士升带来的情报,东江军出身的三顺王,军队本身精通骑兵战术、又是水师出身,还在山东受过新军的炮兵训练,是难得的技术兵种。

只不过辽人安土重迁,这里是他们的家乡,想把他们带回陕西有一定难度。

让张献忠带兵去,就是要绝了俘虏的后路,把田地毁了村寨拆了,无处可去,只能被他带走才有条活路。

张献忠其实听了命令,内心多少有点迷糊。

他都忘了自己衙役捕快出身,率农民军转战千里陷城掠地的厮杀经历了。

咱是大元帅府的六衙尚书,被人冠以部堂的尊称,跟大明的礼部尚书谈笑风生,虽限于元帅府国情,说锦衣玉食还点勉强,但光宗耀祖那也是做到了。

他就寻思咱老张也不是啥天生杀人狂,大帅居然专门提醒咱少杀人,这说啥的话嘛,多少是有点瞧不起人了。

但是吧,张献忠带兵脱离大部队一出去,不到半个时辰,西营八大王的含金量就回来了。

那叫个快活。

“烧!”

平原上,张献忠撒开缰绳挥马鞭,任由战马肆意奔驰:“大帅要把人带回陕西,都不用回来了,给我传,践田地、拆门窗、堵井眼,带不走的给我烧!”

看得李鸿嗣眼皮直跳,这玩意儿就是咱大元帅府的礼衙尚书?

能出来发疯,是从头到脚每根寒毛都在欢呼雀跃啊。

不过他的军队,显然不反对这种命令。

谁还不爱纵火了?

效率很高,刘承宗才带兵往前走了五里地,就看见平原上第一道黑烟升了起来,随后越来越多黑烟拔地冲天,向远方蔓延。

黑烟就像信号。

辽阳城西南角的望京楼上,恭顺王孔有德正端着望远镜俯瞰迫近辽阳的元帅军阵势。

看见拔地而起的黑烟,孔有德的拳头将望远镜的护木攥得吱吱响。

边墙附近的牛录,早在战事开始前,就在崇德皇帝的诏令下,向沈阳收缩了。

刘承宗在边墙外看见的墩军,都是他下辖的汉军牛录,不过三顺王的军队该剃头的早在降金时就都剃了,跟八旗没啥区别。

孔有德皂就知道刘承宗这股军队想要打边墙,三日前破边而入,孔有德一样得到了情报。

不过当时,他可没想到刘承宗会直接奔着他来。

那个守边的牛录章京是眼看着刘承宗破边的,身边秀才写了报告,说汉兵毁墙而进,万骑绕出,红帽盔缨,风卷而东。

这个年代,蒙古兵习惯戴红缨皮毛大帽,所以说的显然是汉兵负责毁墙,蒙古骑兵朝东掠去。

既然风卷而东,肯定是急袭沈阳去了。

孔有德当时还打算出兵支援盛京,只是辽阳的军队早前在两次抽调中只剩三千,守城都费劲,根本没有兵力向东支援,派人给海州的尚可喜传了信,意思咱俩家一人出兵一千,往盛京支援。

尚可喜没理他。

直到昨天夜里,在城外巡行的夜哨丢了好几个,派人去寻,清晨才得到回报,发现扯地连天的马群和营地,大股军队驻扎在城北三十里外,已经渡过太子河,在兵马河北岸。

奔着他来了。

吓得孔有德北城都不敢待,直接收缩到辽阳南城了。

辽阳是明显超过正常规格的巨城,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大的。

城内又分南北二城,南城建于明初,周十六里二百九十五步,墙高三丈三,护城河宽五丈深一丈五。

后来为安置归附高丽女直夷民,又在北墙外扩建北城,城西是自在州、城东是东宁卫。

形成如今的日字格局。

努尔哈赤招降辽阳城后,占了更富裕繁华的南城,把汉人都驱赶到北城的自在州和东宁卫,后来剃发令一下,反抗、下毒此起彼伏,努尔哈赤不敢久居,到河对岸建了东京城,光垒了个城墙,没修好就搬过去了。

后来各地反叛愈烈,努尔哈赤认识到后金没有以辽阳为根据地向西继续扩张的能力,杀了穷鬼杀富户,几乎把辽南半岛的汉人杀空,随后弃地,迁都到更偏东的沈阳去。

等孔有德和耿仲明率天佑军进驻辽阳的时候,辽阳的人口已十不存一,但努尔哈赤时代的格局没变,北城是汉城,南城是满城。

“尚老四还没回信?”

身旁侍卫白云龙摇摇头,孔有德没有恼怒,反倒笑骂一句:“我都不记恨他,他还记恨我。”

白云龙的白,不是汉姓,而是巴牙喇改的白。

不是孔有德的侍卫,而是崇德皇帝的侍卫,官职就叫侍卫。

黄台吉历来有给降将指婚的习惯,随着婚配带几个侍卫,能起到收拢人心与监军的作用。

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是投金后接受指婚,孔有德投的早,四年前妻子白氏给他生了儿女一双,尚可喜投的晚,三年前有了儿子。

虽然都有东江军的经历,但三顺王的关系并不融洽。

孔有德出身铁岭矿工,强壮有力长于弓马,对辽东的平原丘陵地形非常熟悉。

铁岭的特产不是铁,那地方以前叫银州,特产是银矿,明初跟朝鲜在边界问题上没谈妥,原设于铁山的铁岭卫内迁,顶掉了银州的名字。

萨尔浒大败,后金侵吞辽沈,他跟着辽南难民一起被毛文龙所救上了皮岛,因为膂力过人骁勇善斗,多次临阵先登,被毛文龙收做养孙,取名叫毛永诗。

很感激毛文龙推衣解食的豢养之恩,因此在毛文龙死后不愿继续领袁崇焕发的军饷,辗转投至山东孙元化标下。

孙元化对他很好,新军的待遇也很高,孔有德待得很舒服。

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吴桥兵变,对他来说其实是偶然的意外。

在吴桥,他没想反,也没能力反。

他带的甚至不是自己的兵,而是旅顺副将陈有时的八百兵,陈有时也是毛文龙的养孙,从前叫毛有候。

当时的情况是己巳之变后关内对辽兵充满怀疑,辽兵对关内也多有怨怼,而山东孙元化招募的新军,大部分是辽兵里对朝廷最怀疑的那部分——毛文龙死后的东江兵。

没有什么一只鸡的事。

就是孔有德原本要渡海作战支援大凌河,东海遭遇台风,便退回去,领了陈有时八百人走陆路。

关内对辽兵不信任,沿途关门闭户,台风天到处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士兵吃到苦头也耽误时间,觉得关外没准都打完了,军中对朝廷怨气很大。

关内的歧视不奇怪,关内是和平地区,关外是战乱地带,战乱地带的难民涌入和平地区,短时间无法调节生活习惯,很容易造成冲突。

正常人饿一顿,会想办法挣钱买饭;战乱地带过来的难民饿一顿,还没饿呢,看见食物不多就想办法去抢了。

关外辽兵的怨气也很正常,不是人人都有坏习惯,很多人不仅私德好,还有为国家浴血拼杀的公德,但处在一个群体之中,几个坏种办几件坏事,就能让群体名声变差。

安置难民,别说行政效率低下的古代,在任何时代稍有不慎都容易酿成大乱。

行至吴桥,有士兵在王象春家吃了东西不给钱,被人家的家仆告到孔有德这了。

实际上当时孔有德和王家,对这件事的处理都很克制。

王象春,官居吏部郎中,被阉党称作东林党魁,家里被士兵偷盗,没使坏、没报复,只是让仆人去找军队长官要个说法。

孔有德作为军队长官也很克制,该处罚处罚,该道歉道歉,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士兵。

贯耳游营是用箭插在耳朵上,在营地走一圈示众,看起来是非常严厉的处罚,就好像是畏惧权势故意惩罚士兵给王家看。

实际上不是。

明军用的是戚继光的军法,戚继光的军法极为严厉,依照条格,偷盗人财物与淫人妇女同罪,要斩首示众。

不仅犯兵要斩首,如果同队士兵知道了不举报还包庇,知道的都连坐。

因此孔有德这贯耳游营,不仅不是迫于压力的惩罚,还是大事化小,把本该斩首示众的罪责,降低到行军途中擅自开口说话的程度。

为防止行军中传话传错,行进中禁止士兵随意开口说话,如果在传话时有人开口说别的,就会被处以贯耳游营的惩罚。

本来事情到这,就解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棠城小说网 . www.tangcheng.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棠城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