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31章 承宗敬上(2/2)

偏偏那个士兵愤恨,他认可孔有德处罚,迁怒于告状的家仆,夜里又潜回去把那个仆人杀了。

王象春的儿子找了过来,事情到这也没事。

那个兵杀了人没跑又回了军营,就是不怕死,领死来了。

辽南难民的精神状态没比陕西灾民好到哪去,啥没见过,给努尔哈赤献过城、上过金国的田籍剃过头,也在杀穷鬼杀富户的时候起兵造了金国的反,再跟着毛文龙跑到海岛上,登陆劫掠侵扰后方。

早活够了。

跑到关内受这气?

吃饭不给钱咋啦?敢告我状,晚上我就杀了你,大不了把命抵给将军嘛。

就这么点事。

偏偏这个时候,吴桥兵变的灵魂人物回来了,叫李九成。

这也是个前皮岛军官,在军中地位比孔有德高,以善使鸟铳而闻名,为人骁勇善战,比孔有德更厉害。

他受孙元化的命令去买马,钱花完了,马没买够,正发愁咋复命呢,就赶上王象春的儿子在数落孔有德,他觉得关内约束太多,没海岛上快活。

恰好很多士兵怨气冲天,都这么想。

李九成一煽动,这支隶属陈有时的部队,裹着孔有德造反了。

关键李九成能打,一路联络对朝廷杀毛文龙不满的东江旧部,向山东杀去。

当时耿仲明还在登州。

他是盖州卫出生的辽人,但早年效力建州,官至千总,萨尔浒战役后,耿仲明当了逃将,投奔毛文龙,在毛文龙那类似沈世魁,跟后金故旧走私。

在山东,耿仲明依然在走私,结果被当上皮岛总兵的黄龙告了,但孙元化很护短,事情便没了下文。

耿仲明的弟弟耿仲裕在黄龙军中,就以闹饷为由包围黄龙府衙,押到演武场狠狠折辱一番。

孙元化对新军将领都很好,孔有德想被招安,孙元化则想招抚,让耿仲明在登州城负责招抚,但登州的士绅百姓不愿叫辽兵入城,耿仲明就集合城内辽兵,把登州城献了。

说白了,毛文龙死后东江旧将的精神状态非常危险,即使没有吴桥兵变,也会有登州兵变或旅顺兵变。

本来嘛,都是毛文龙的人,盼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朝廷来人了,叫袁崇焕,一来就给毛文龙杀了,人人不安。

袁崇焕安置他们,好,他们听袁崇焕的,结果袁崇焕又被杀了。

东江镇的旧将大部分都是毛文龙的养子养孙,尽管毛文龙死后都改名了,但有这层关系在,他们怕大明治他们的罪。

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爷爷,和这位袁军门,是敌对关系,现在俩人都死了,起码得有一个是对的吧?

如果袁崇焕是对的,皇上不该杀他;如果皇上把袁崇焕杀了,那是不是说明毛文龙是冤死?

毛承禄写公文求皇上平反。

皇上不理会,袁崇焕该杀,毛文龙也该杀。

毛承禄心里有底了,李九成的信一送到,毛承禄就点起七千东江兵登陆山东助战。

吴桥兵变就演变了成了震动大明的大事件,他们是经过整训的军队反叛,一万五千人的军队,拥有大将军炮三百多位,反倒是作为新军的红夷炮,只有五位。

不过打完杨御蕃的通州兵就变成十一位了。

等到连战王洪天津兵、刘国柱保定兵、杨御蕃通州兵、邓玘蓟门兵、吴安邦登州兵、陈洪范昌平兵、黄龙东江兵以及刘泽清的义勇兵之后,李九成手下兵马在籍者突破九万,红夷大炮变成二十多门。

打出个天下无敌的架势。

后来李九成占据登州,由于太过骁勇,多次出城搏战,最终死在城外,导致叛军人心大乱,孔耿等人先后渡海逃跑,带残兵败将投奔后金,叛乱随即被明军镇压。

孔耿渡海而逃,耿仲明原本不想投奔后金,因为他本来就是后金逃将,他还想投降朝廷,便上书修筑南关、为朝廷收复金州以赎罪。

但他早前在皮岛把黄龙得罪得太狠,黄龙只想杀他不想抚他,除了投后金无处可去。

因为这一立场,天佑军里孔有德部下许多被迫投降后金的士兵,更愿意跟着耿仲明,以至于跟孔有德产生裂痕。

黄台吉也不信任耿仲明,所以打仗都得把他带走,让孔有德守辽阳。

尚可喜则是另一种出身,跟孔有德、耿仲明在内的天佑军都有仇。

他是出生在海州的世袭军人,父亲和兄长是随毛文龙孤军入辽南的一百九十七勇士。

根正苗红的忠烈将门。

当年毛文龙孤军入辽南,尚可喜也投军加入明军水师,次年皮岛开镇,他就去皮岛寻父,团聚没多久父亲和兄长就都在与后金交战时阵亡。

他出身明军序列,又满门忠烈,跟沈世魁、孔有德那些辽南难民头目不一样,因此在明廷任命黄龙为总兵官,耿仲明的弟弟耿仲裕折腾黄龙、沈世魁试图夺权时,尚可喜坚定地站在黄龙这边,带兵将其救出。

他也成了黄龙的心腹,转头镇压山东叛乱,率领水师在海上大败孔有德、耿仲明。

只不过运气不好,作为靠山的黄龙转头战死了。

尚可喜的父亲是东江元老,辽南的大英雄,但毕竟大英雄死得早。

东江镇的历史是个圆圈,从毛文龙开始,势力膨胀形同外藩,朝廷鞭长莫及,控制力低到极点。

明廷试图控制,杀毛文龙,分陈继盛、刘兴祚等人之权,朝廷的权力回来了,对东江镇拥有了控制力,接纳辽民登陆山东。

随后皮岛为争权夺利展开大战,外溢出了李九成、孔有德、耿仲明,在山东掀起巨大叛乱。

直到黄龙死去,辽南难民出身的沈世魁成为皮岛总镇,朝廷鞭长莫及,控制力再度低到极点。

而尚可喜是坚定站在朝廷这边的人,早前镇压叛乱,打的都是东江出身的将领和士兵,没了靠山,东江镇不仅没人愿意接纳他,不少人还恨不得除之而后快。

换了别人,皮岛那个环境,肯定就提兵回去跟沈世魁武力夺权了。

可尚可喜将门出身、满门忠烈,他忠诚啊,不干这种内讧的事儿,躲到自己的小岛上,向明廷打报告,想调去山东水师。

山东刚经历辽民之乱,哪能让尚可喜再带着皮岛兵登陆?朝廷也不让。

毕竟忠诚是动态的。

毛文龙孤军入辽南的时候很忠诚,毛承禄给朝廷打报告为义父平反的时候很忠诚,李九成携银买马的时候很忠诚,孔有德惩罚士兵贯耳游营的时候也很忠诚。

朝廷怎么知道你是真忠诚还是假忠诚?

让你进山东是多一事,当没看见是少一事,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尚可喜没招,留在东江镇就是个死,小岛上粮食吃净,带水师投了黄台吉,受封智顺王,安置在家乡海州,前阻关宁、后防孔耿。

海州离辽阳也就百里距离,比南下进剿沈世魁的崇德皇帝的八旗主力要近得多,何况尚可喜还有水师,是此时唯一能支援辽阳的军队。

但尚可喜根本不搭理孔有德的求援,刘承宗的进军速度,也比孔有德想象中快得多。

辽阳离边墙虽然只有百余里地的路程,但中间三条大河,小河更是不计其数,要走过来至少要五天。

但刘承宗的军队只花了两天,第三天就已经抵达辽阳城郊,甚至还故意慢悠悠地迫近城墙,带着遍地烽烟,看得孔有德心发慌。

他当然知道刘承宗是什么人。

他还没叛乱,刚到登州,刘承宗就已经在陕西山西大闹一场,随后更是做了大元帅提兵进青海,后来他投了后金,虽然陕西的声息传不到辽东,但随着这两年的暗斗演变为明争,刘承宗在歹青的名声越发震耳。

因为刘承宗这三个字,就是八旗贵族对崇德皇帝不满时拿出来说的金字招牌。

八旗对黄台吉的不满,那多了去了。

两红和镶蓝,是舒尔哈齐的黑旗被肢解来的,但正红的代善被敲打排挤;镶蓝的阿敏被幽禁。

黄白两旗换色,如今的白旗是努尔哈赤时的建州,位居黄旗之下,而哈达部出身的白旗却成了黄旗,地位尊崇。

伴着这场战争,越来越多的流言蜚语在盛京流传。

黄台吉称崇德皇帝,靠的就三样。

一是能斗,把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三大贝勒全部斗倒。

二是能扛,虽然对大明的进攻没能在辽西立足,但到底是扛住了。

三是击垮北元,林丹汗那个北元,一度将后金国的大联盟推进至归化城一线,这也是黄台吉最大、也是唯一的功绩。

当然黄台吉真正的功绩不是这仨,而是把后金国从封建军事贵族联盟,向官僚体制与帝国框架转型。

但这在目前,并不是功绩,而是其好大喜功的象征。

伴着这次战役,刘承宗从鄂尔多斯一路高歌猛进,归化城、乌兰察布、元上都、科尔沁……不仅让黄台吉十年白干,甚至连老汗王留下联盟科尔沁的家底子都败出去了。

天天说自己能耐,折腾兄弟姐妹,杀兄长剐姐姐,给汉人封王,吹嘘统治蒙古。

是,打垮了林丹汗的北元,可那刘蛮子带着大元回来了啊,打到大门口啦!

这算称了个什么帝?

对于刘承宗这位传奇,孔有德有心想写封信,问问这素无仇怨,怎么就领兵奔我来了。

奈何白夫人在家而白云龙在侧,多方掣肘思绪繁杂,始终不能提及传信,只能做好守城安排。

他将城内火炮、军队统统安置于南城,仅招募些民兵守在北城,打算以南城死守。

却没想到,他还没写信,城外就奔来数骑,身着赤甲背插靠旗,一路绕过城外巡哨奔至护城河下,张弓搭箭,将几封信箭射在南城西门的肃清门城门楼上。

士兵送信过来,孔有德一看信封,‘孔兄亲启’,看得心里美极了,大喜过望。

不过拆开信封,一看上边的字,孔有德脸都绿了。

“我是个元帅,兄长也是个元帅,登莱大战打出几分气概,不能割据争霸是力有不逮,怎么就剃头投虏叩头叫爷了,若有委屈,招旧部开城门跟我杀进盛京,大丈夫天下何处不能去?大明的仇回头我给你报。”

“半个时辰,不降则战,辽阳虽大,你且思量比西安如何。”

“弟,承宗敬上!”

@棠城小说网 . www.tangcheng.cc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棠城小说网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