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朝廷的决策
转眼来到了第二天,皇帝上朝之后,英国公就再次提起了诏安张伟一事,毕竟这件事别人不知道,皇帝不能提,所以只能让英国公提出来了。
英国公站在朝堂之上,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他详细地阐述了招安张伟的好处,以及如何利用张伟的兵力来对抗外敌。他的言辞充满了说服力,让许多大臣都不禁为之动容。
然而,这个建议一出,满朝文武大臣议论纷纷。有的大臣站出来反对,他们的声音尖锐而激动,称张伟虽声称是忠良之后,但难保其中有诈。他们担心招安后张伟会拥兵自重,成为国家的大祸患。这些大臣们挥舞着手臂,情绪激昂地辩论着,朝堂上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
也有大臣支持招安张伟,他们认为张伟已表忠心,且主动归还燕云十六州,此乃大功一件。这些大臣们的声音同样激烈,毕竟如果在他们这一代收复燕云十六州,他们也都会青史留名。他们列举了张伟之父张忠过往的功绩和忠诚,强调了招安张伟的好处。
双方各执一词,朝堂上争吵不休。皇帝揉了揉太阳穴,心烦意乱。他看着眼前的大臣们,心中感到十分无奈。这时,一直保持沉默的大相公韩章站了出来。
韩章年纪虽大,但却极具威严,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他缓缓地走到朝堂中央,面对着皇帝和其他大臣。他的眼神深邃而睿智,仿佛能够洞察一切。
韩章缓缓说道:“陛下,老臣以为可招安,但不可轻信。先许以高官厚禄,让张伟进京,但其兵权必须交出部分。同时,派心腹将领暗中监视,若有异动,即刻围剿。如此既能得燕云十六州之地,又能掌控张伟此人,毕竟他如果一心为国,自然不会拒绝,但是他如果居心叵测,咱们也没什么损失。”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皇帝听后微微点头,觉得此计甚妙。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赏,对韩章的计策表示认可。
在韩章的建议下,朝堂上的争论渐渐平息下来。大臣们开始重新思考招安张伟的利弊,一些原本反对的大臣也开始动摇。
英国公见状,忙附和道:“陛下,宰相之言甚是周全,张伟一心向周,应不会拒绝这样的安排。”
皇帝最终下定决心,按照韩章的计策行事,他下令招安张伟,并派心腹将领暗中监视他的一举一动。
并当场拟旨,命英国公带着圣旨前往燕云十六州招安张伟。随着皇帝的命令下达,朝堂上的气氛渐渐变得紧张起来。大臣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关键的决策,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未来。他们期待着张伟的到来,同时也担心着可能出现的变故。
英国公向来行事果断,他根本不顾及其他诸多因素,毫不犹豫地领旨后便转身离去。在场的众人纷纷瞪大双眼,紧紧盯着英国公远去的背影,心中暗自揣测着张伟究竟会不会接受这次招安。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翘首以盼,因为大家心里清楚,一旦张伟做出决定,必将在燕云十六州引发一场全新的风云变幻。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边的张伟也在朝廷下达旨意后不久,迅速获知了这个重要消息。要知道,锦衣卫的情报传递速度堪称一绝,绝非浪得虚名。当张伟得知大周朝廷竟然同意招安,并且前来招安之人正是自己昔日的恩师英国公时,他不禁喜出望外,心花怒放。因为这意味着他精心策划的计谋已然成功在望!
虽说此次招安要求张伟交出手中的兵权,但他对此却并不担忧。毕竟,燕云十六州真正的主力军乃是由他亲自召唤而来的精锐兵马。这些士兵对他忠心耿耿,唯命是从。只要张伟不发号施令,他们或许还会暂且听从朝廷的旨意;然而,倘若张伟一声令下,哪怕是皇帝陛下的圣旨在此刻恐怕也不过只是一张毫无用处的废纸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