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属虚构,历史架空,都是白话文,脑子寄存处)
充满利益纷争的时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的生存法则。善良,这个本应被珍视的品质,却在现实中屡屡遭受残害。
每一个诸侯,都绝非善良之辈。他们心中各自打着小算盘,表面上却与众人虚情假意地周旋,实际上都在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袁绍作为一方诸侯,自然也不例外。他通过巧妙的调度和统筹,成功地筹措到了大量的粮草。然而,当他将这些粮草交给孙坚时,孙坚的表现却让人深思。
孙坚在得到粮草后,口头上对袁绍赞不绝口,各种溢美之词如潮水般涌来。但他的实际行动却毫不迟疑,没有丝毫的耽搁。所谓的赞美,不过是他为了稳住其他诸侯的心而采取的一种策略罢了。
孙坚的第一反应便是迅速集结大军,将所有需要带走的物品整理妥当。然后,他毫不犹豫地率领军队挥师南下,直奔吴郡而去,没有对盟军表现出丝毫的留恋。
他之所以如此匆忙离去,无非是想尽快摆脱这些人的内耗。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环境中,与其他诸侯纠缠不清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麻烦和消耗之中。因此,孙坚选择了果断离开,以保全自己的实力和利益。
事实就是如此,众多诸侯们心里其实都跟明镜儿似的,联军在时间的推移中一直按兵不动,迟迟不肯离开洛阳去进攻长安。对于普通的士卒们来说,不用打仗还能有饭吃,这简直就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情了。然而,对于那些诸侯们来说,这可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要知道,大军驻扎在洛阳,每天消耗的粮草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虽然这些粮草的去向都很清楚明了,就算有诸侯想去查探一下,也绝对看不出任何破绽来。但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这种表面上的风平浪静,只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罢了。
袁绍他们这些人的操作可以说是非常谨慎和精细的,又怎么可能会让其他诸侯看出其中的端倪呢?毕竟,大军每天消耗的粮草数量可是相当可观的,只要大军一直在消耗粮草,那么袁绍他们这些人所能贪污的粮草数量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了。
实际上,以袁绍为首的那几位诸侯所率领的部队,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凛凛、雄壮威武,但实际上却早已是外强中干。这些部队中存在着大量的吃空饷现象,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贪污而采取的必要手段。
如今的董卓已经安居于长安,根本没有任何出兵攻打洛阳的可能性。只要能拖延住大军向长安进军的步伐,那么袁绍的各种阴谋诡计就不会被揭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军停滞不前的举动,却让不少诸侯心生退意。他们之所以还留在洛阳附近徘徊,无非就是想借此机会与其他诸侯交往,商议一些贸易事宜,并借此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已。
袁绍之所以要拖着大军不进攻董卓势力,其实还有一层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而这层原因完全是出于他自身的利益考虑。
表面上看,袁绍声称颜良文丑不在身边,这确实是事实。此时的颜良文丑确实不在袁绍的身边,他们正远在渤海,负责筹措和整顿军备,并且逐步地侵蚀着韩馥的冀州土地。